近日,第十届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决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落下帷幕。经历了激烈角逐,福州大学超算代表队获总决赛一等奖,这也是该校自2018年以来连续四次获得这一奖项,成绩喜人。5月26日,指导老师廖祥文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项比赛的题目难度大,不确定性强,很考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由衷地为同学们的优秀表现自豪!”
左起:廖祥文老师、陈少峰、柯婧、张清宇、姜前辰、林卢希、吴运兵老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参赛:开场就遇“拦路虎”却也难不倒
超算“天团”如何产生?
另外一位指导老师吴运兵副教授介绍说,第一关是“海选”纳新,一般在新学年的11月份左右,经过笔试与面试,最终选拨10人左右进行扩充队伍;接着,到每年年初全国的初赛,赛前团队会根据训练情况,确定参赛名单,组队与来自全世界的300多支高校队伍角逐,争夺进入全球总决赛的名额。
5月中旬,总决赛开赛。由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陈少峰、柯婧、姜前辰、张清宇、林卢希等5名本科生组成的福州大学超算代表队赴合肥参赛。在为期5天的总决赛中,参赛队伍需在3000瓦额定功耗下自行设计组建超级计算机,并完成AI语言大模型、分子动力学、气候水文耦合模式、智慧交通等前沿高难度赛题。
比赛一开始,在环境搭设上,福州大学超算代表队就遇到了难题——现场设备更新迭代太快,与平时训练的不匹配,运行不起来,怎么办?队员们在最初的慌乱之后,很快冷静下来,经过不断地分析、复盘和尝试,最终取得了突破,成功让题目跑了起来,并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大量训练和积累
“课余时间几乎都用于备赛”
这种应变能力并非凭空而来,平时大量的训练和积累为他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介绍,赛题分为优化和AI两个大方向,其中陈少峰、柯婧、姜前辰负责优化方向,张清宇和林卢希负责AI方向。因为赛题考核的是交叉性能力,因此分工并没有定死,两个方向的同学互为AB角,互相支持,共同提升。备赛的工作量非常繁重。
这是兴趣班性质的队伍,而非必修课程,能不能学好、出成绩,很大程度上靠学生发挥主动性和自觉性。吴运兵副教授说:“同学们都特别认真努力,也很有拼劲。他们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于备赛。”
他们需要通过搜索、查找文献、校际交流请教等方式,扩展知识,提高各方面能力。每一周,他们都要向指导老师提交报告,汇报一周的训练结果、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老师的意见改进和调整,“就连节假日在家也不能懈怠,今年春节,除了除夕前后的几天,他们都在备赛。”
付出总有回报。今年面临毕业的两位队员中,陈少峰收到多份工作offer,年薪可几十万元,柯婧成功保送中国科技大学,硕博连读。刚刚升上大三的其他三位队员绩点也都名列年段前茅,前途不可限量。
廖祥文教授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就业的同学可以引领产业发展,做研究的同学能成长为伟大的科学家。不管在哪行哪业,都发光发热,用自己所学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寄语中学生:
保持兴趣,以待未来
对于有志于就读计算机专业的中学生,姜前辰建议大家在保障学习的同时,可以尝试运用树莓派等学习编程,保持兴趣,以待未来进一步深造发展。
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柯婧以大家熟悉的游戏举例,玩游戏的同学体验的是通关的乐趣,学习编程则可以“通过设置关卡,提升难度,享受创造者的乐趣”。
中高考临近,张清宇鼓励中考生再冲刺一下,补足薄弱项,突破难题;高考生可以复盘做过的题目,稳住心态和节奏,保证发挥。林卢希提醒考生们放松心情,重视错题本,失分的地方及时查缺补漏,拿到基础分。陈少峰则建议大家要带着目的做题,在提升熟练度的同时,还要注意总结得失,举一反三,提升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