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整体上电力供应能力不断加强,《“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左右,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现阶段风光装机总量大约7.23亿千瓦,发展空间广阔。
全国共有27个省份用电量正增长,中部地区用电量增速领先。2022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2.4%、6.7%、4.2%、0.8%。全年共有27个省份用电量正增长,其中,西藏、云南、安徽3个省份用电量增速超过10%,此外,宁夏、青海、河南、湖北、江西、陕西、内蒙古、四川、浙江用电量增速均超过5%。2023年,国家电网公司还将帮助中小微企业获得低成本融资,深化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作用,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服务各类经济主体发展壮大。
(相关资料图)
数字化推动电力行业变革
日前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本版近期将连续刊发电力、建筑、汽车等领域应用数字技术提升生产效能、再造业务流程、创新经营模式的报道。
覆盖10万公里架空输电线路、28万基输电杆塔以及地形地貌地物等数据,将真实电网在数字空间以数字孪生的方式,一比一三维立体还原和数字化全景呈现……今年年初,国内首个全息数字电网在江苏建成,通过采集输变电设施的物理数据,在网络云端构建了一张数字孪生电网,这也是全球首次对亿千瓦级负荷大电网进行全息数字化呈现。电网装上“千里眼”后,可全面提升智慧运检水平,将故障处理时间再缩短约10%,极大提高电网安全可靠性。
数字技术的引入,将给能源电力行业带来深远变革。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针对电力、煤炭、油气等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需求,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合应用,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到2030年,能源系统各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应用体系初步构筑、数据要素潜能充分激活,一批制约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根据中研研究院出版的《2023-2028年中国电力行业深度发展研究与“十四五”企业投资战略规划报告》显示: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并网的新能源的装机超过了6亿7千万千瓦,利用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并网的新能源的容量、装机的规模都是全球第一。加快新能源的发展,加快新能源的消纳就显得至关重要。2023年,国家电网公司计划再开工建设5座抽水蓄能电站,投运4座抽水蓄能电站,届时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将达到3800万千瓦,是三峡总装机的1.6倍。其中,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近期电站正在开展机组的安装调试工作,在用电低谷时利用富余的清洁能源把水抽到山上,在用电高峰时放水发电,是一个超级充电宝。整个电站的总投资达到了19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超过3000个。
随着新能源加速发展和用电特性的变化,系统对调峰容量的需求将不断提高。我国具有调节能力的水电站少,气电占比低,煤电是当前最经济可靠的调峰电源,煤电市场定位将由传统的提供电力、电量的主体电源,逐步转变为提供可靠容量、电量和灵活性的调节型电源,煤电利用小时数将持续降低,预2030年将降至4000小时以下。
长期来看,消纳问题会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关键。当下,国内弃电率总体不高,弃风率维持在4%以内,弃光率维持在2%左右,整体新能源消纳问题目前来看不算严重。但长期来看,我国新能源发展目标宏大,在“十四五”新能源发展目标的指引下,预计我国到2025年风光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新能源装机比例的快速提升将会对电网的消纳能力构成挑战。
到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国家市场与省(区、市)/区域市场协同运行,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一体化设计、联合运营,跨省跨区资源市场化配置和绿色电力交易规模显著提高,有利于新能源、储能等发展的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初步形成。到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要求,国家市场与省(区、市)/区域市场联合运行,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自主选择,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
电力行业报告还对全球的行业发展态势作了详细分析,并对行业进行了趋向研判,是经营企业,服务、投资机构等单位准确了解目前电力行业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对中国及各子行业的发展状况、上下游行业发展状况、竞争替代产品、发展趋势、新产品与技术等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状况和特点,以及中国行业将面临的挑战、企业的发展策略等。更多消息,请点击中研研究院出版的《2023-2028年中国电力行业深度发展研究与“十四五”企业投资战略规划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