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
又逢周末
(资料图片)
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出门踏青
注意了
游玩时一定要预防昆虫叮咬
尤其是身上冒出“小黑点”的时候
千万不要大意!
严重时可致死!
↓
日前,滁州疾控发出提醒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
野外踏青,欢乐之余应警惕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生!
01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滁州市每年4-10月高发,今年3月份已有相关病例报告,高发地区为江淮分水岭沿线的明光、南谯、琅琊、全椒等地 。
02
蜱虫是什么?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蜱离开动物后附着草上,可叮人、吸血。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
03
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等,预后较差。
04
如何传播的?
主要通过蜱虫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使人患病。急性期病人血液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
05
哪些人群风险较高?
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06
蜱虫的危害还有哪些?
蜱虫不仅仅可以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还有以下危害: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07
发现被蜱虫叮咬,应该如何做?
如果发现被蜱虫叮咬了, 用尖镊子准确夹住叮入皮肤的蜱的头部或口器,并逐渐将其垂直拉出 。不能抓住或挤压蜱的躯体,凡士林油、酒精、点燃火柴或其他刺激方法都不可用,因为蜱吸血的口器很复杂,上面长着倒刺, 一旦不恰当地拔除正在吸血的蜱,很可能让它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进一步引发皮肤炎症。
提醒:如无把握,应尽快找到最近的正规医院,让医生处理。要密切观察身体状况,若出现皮疹或发烧,应立即去看医生,并告知有蜱虫叮咬史。
08
如何预防?
提高防护意识,避免蜱虫叮咬,是预防的关键!
(一)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二)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三)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四)户外活动后应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附着,检查的重点部位为头皮、耳后、腋窝、腰部、腹股沟、大腿内侧及腿窝等部位。
(五)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小远提醒
气温升高
进入蜱虫活跃期
大家外出时一定要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