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高科技与产业化”可以订阅哦
海洋所在晚第四纪东亚季风降水演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资料图)
来源:海洋研究所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与瑞典隆德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合作,在Communications Earth&Environment上在线发表了晚第四纪东亚季风降水演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冲绳海槽北部IODP钻孔沉积物,对东亚北部40万年以来的降水历史进行了定量重建,结合古气候模型模拟,发现太阳辐射是驱动东亚北部降水演化的主要因素,这向传统的高纬冰量驱动理论提出了挑战。
该研究基于冲绳海槽北部IODP U1429钻孔沉积物,在查明沉积物为黄河输入的基础上,应用现代黄河流域沉积物硅酸盐风化指标建立的风化-温度-降水模型,定量重建了40万年以来我国北方的降水演化历史。与模拟结果一致,该研究重建的北方降水记录显示出很强的2万年周期。通过综合对比,研究发现我国南方和东南亚西部的降水变化却以10万年周期为主。进一步研究表明,我国北方降水主要发生在夏季,因此与夏季太阳辐射变化密切相关。但南方除了夏季降水之外,春秋季降水同样占比很大,冰期时春秋季南方水汽辐合作用增强,使得当地年降水凸显了冰量变化的信号。而东南亚西部降水则主要受到与冰量变化相关的海平面变化,以及水汽输送等过程的影响,因此也显示出较强的冰期-间冰期旋回。
该研究强调了太阳辐射在东亚降水中的重要驱动作用,从季节性降水的角度探讨了高纬冰量与低纬太阳辐射在东亚水文气候中的相互作用。以往东亚区域的大多数降水记录多反映的是年降水,但被用来解释夏季风降水。研究认为,如果在年降水以夏季降水为主的区域,年降水可以近似指示夏季降水 ;但在春秋季降水占比较大的区域,将其简单解释为夏季降水就会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可能也是东亚区域诸多降水记录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脊椎所等在云南发现2.44亿年前“奇异罗平龙”
来源: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尖嘴长吻的“四脚蛇”化石,全长超过半米,这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世海相地层(2.44亿年前)发现一种新的肿肋龙科爬行动物。科研人员将其命名为“奇异罗平龙”。这是目前多指节型鳍龙类最早出现的化石记录。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报告》上。 古脊椎所研究员尚庆华介绍,奇异罗平龙是在过去十余年对罗平生物群的持续研究中发现的。奇异罗平龙体形像水生蜥蜴,是一种原始的鳍龙类,归入肿肋龙科。肿肋龙科和贵州龙科亲缘关系较近,在分类上同属于肿肋龙超科。然而,罗平龙的吻端很长,超过头长的一半,与短吻的贵州龙差异较大,代表了两者在摄食和运动上不同的生态适应。尖嘴长吻可能是为了帮助抓住猎物并在追逐快速游动的猎物时减少阻力而进化出来。奇异罗平龙的发现为科学家探究肿肋龙类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 古脊椎所研究员徐光辉介绍,奇异罗平龙与此前发现的长尾红河龙较为相似,但在吻部长度、背椎数目、前后肢指式、肱骨和荐肋等特征方面明显不同,因而代表了一个新的属种。尤其特别的是,奇异罗平龙前肢第三指上具有五节指节骨,这利于增加桨状肢的柔韧性,以应对转向时脚蹼承受的流体动力。这种多指节现象在肿肋龙类属首次发现,也代表了迄今已知最古老的多指节型鳍龙类化石记录。更多内容请订阅《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100190)电话:010-62539166
邮箱:hitech@mail.las.ac.cn
网址: http://www.hitech.ac.cn
全年12期,58元/期,全年订价696元
邮发代号:82-741
刊号:ISSN1006-222X CN11-3556/N